图为:李开利向检察官展示岚棒山特产
“昨天凌晨4点上山采榛子,今天海南、北京、青岛的15份订单320斤就凑齐了。岚棒山的牌子,已经跨过山海关了!”“十一”长假过后,细雨中的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岚棒山村雾气未散,黑龙江省人大代表、村党支部书记李开利踩着泥鞋从山上下来,手里还攥着几颗饱满的榛子,兴致勃勃地跟记者算起“丰收账”。
岚棒山是抗战期间东北抗联二路军指挥部所在地,如今已成为七台河市的一张红色名片。岚棒山村也因地处岚棒山下而得名,曾是典型的“守着红土地、过着穷日子”——490户1640人守着1.8万亩耕地,可80%以上是超坡地,水蚀沟纵横,种玉米、大豆“种啥啥不收”,一度被列为市级贫困村。2011年李开利当选村干部时,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,“岚棒山的红色名字不能改,先烈战斗过的地方,不能一直穷下去”成了他挂在嘴边的话。
为找出路,他带着村“两委”跑部门、找专家,连续3年奔走协调,整合革命老区建设资金、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,最终敲定“靠山吃山”的路子:弃种低产大田,改种耐寒耐旱的平欧大果榛子,搭配黑木耳、林蛙、有机豆油等特色产业。2017年,岚棒山村获评国家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;2018年,市级贫困村的帽子成功摘掉。如今,村里玉米、大豆的种植结构从“七三开”逆转为“二八开”,榛子、茶叶、蜂蜜等6大类产品最远卖到海南,最多时一天能发200件礼箱、1500斤散装榛子。
在岚棒山村的百亩榛子林里,村民们正冒雨采摘。这片120多亩的林子,年产榛子3万多斤,林间套种黄豆、玉竹、白鲜皮,每亩效益达到5000元。“过去这坡地,种玉米亩产才几百斤,现在种榛子套药材,收入是种大田的七八倍。”李开利说。全村4800亩榛子基地,覆盖126户社员,还带动周边三四个村发展同类产业,形成了从种植到销售的产业链。
之所以要套种,是因为榛子树要5年才进入盛果期,这期间村民不能没收入。李开利创造性提出“长短结合”的法子:引导村民根据经济条件,在榛子林下套种1至3年见效的防风、黄芪,或6至7年见效的白鲜皮。最早种榛子的村民张辛田,今年40亩盛果期榛子亩产300斤,鲜果、干果一上市就被抢空,“不光榛子赚钱,套种的药材每年也能有几万块收入,心里踏实”。
李开利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,他说,李强总理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,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,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,在助力农业生产的同时,农药包装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,尽管采取了有效措施,但部分地区反弹情况严重,进一步加强其回收处理工作刻不容缓。
当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后,李开利心里装的不只是岚棒山的事。2025年全省两会上,他针对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面临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问题,提出了一套“全链条治理”建议:要求农药生产者优化包装设计、承担部分回收费用;销售者设立回收点、做好暂存转运;明确对农户、经销商、企业的量化处罚标准,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,在乡村设执法联络点;按回收量给销售门店、种植大户发补贴,对用环保包装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……“政府工作报告说要‘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’,黑土地是咱的根,得护好。”他还建议通过“农闲集中培训+农忙田间宣讲”提升农户环保意识,搭建省级农药监管大数据平台,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监测指导回收。
在基层履职中,李开利与检察机关的交集,让他对“司法为民”有了更深体会。2023年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检察院的一场公开听证会让他印象深刻:“检察官把法理讲得透透的,还认真听取我们听证员的意见。最后信访人服了,愿意息诉罢访,这就是司法的温度。”
今年9月,在七台河市检察院检察开放日活动上,他直言乡村养殖粪污污染问题:“脏了村子,还污染土壤水源,希望检察院多发力!”
他的建议很快有了回应。七台河市检察院将养殖污染纳入“民生实事清单”,结合全省“三农”专项监督,通过实地走访、无人机巡查,排查出22处污染源,督促清运粪污130吨——昔日堆满垃圾的村口空地变成“微菜园”,露天粪污成了有机肥料。茄子河区检察院还邀请李开利一起核查某乡镇粪污直排线索,该院制发检察建议后,不仅督促修建防渗储污池,还协调农业部门提供资源化利用技术,既解了污染难题,又不影响养殖户生产。
“岚棒山的变化,是守住了绿色,才长出了‘黄金’。”如今的李开利,依旧每天上山查看榛子林,手机里存着20多个购销群,忙完农活就琢磨产业升级、环境治理的新点子。这位扎根山乡的人大代表,正用脚步丈量着乡村振兴的路,让红色土地结出更多富民果实。